第二章 地理教學過程系統(tǒng)
一、學習的目的要求
1、掌握地理教學過程的組成與結構
2、理解地理教學目的制定的結構層次關系
二、主要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地理教學過程的組成
一、有關教學過程的幾個常見的概念
教學是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互結合的共同活動。教學是社會為傳遞知識,使下一代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一種手段,是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途徑。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進行的經過。教學過程是在多種要素(如教學大綱、教師、學生、教材)參與下由多種過程(教學大綱對教學的定向過程、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等等)形成的復雜過程。
教學要素是參與教學過程,并保證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因素。其中包括教學大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設置(主要指教學用具)等五個主要教學要素。
教學成分是組成教學過程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等等。任何教學過程,都是由一定的教學成分所組成;而教學成分,又是各教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的結果。
教學規(guī)律是教學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教學規(guī)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僅制約著教學過程的現狀,而且指明教學過程的發(fā)展和未來。
教學原則是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教學原則是根據教學規(guī)律制定的。
因此,在教學中符合教學原則者,教學過程將順利進行,教學效果就會顯著;反之,違背教學原則者,教學過程就會受阻,教學質量將無法保證,甚至導致教學的失敗。
二、各教學要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大綱是國家統(tǒng)一制定的指導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起定向作用,為確定教學過程的目的、任務、內容和進度提供依據。
教師是代表社會,并根據社會的需要在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教學人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組織、管理學生學習活動及傳授知識技能,進而促進學生智力、品德等諸方面發(fā)展的作用。
學生是社會為了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通過教育培養(yǎng)的對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受到教學大綱、教師等其他教學要素的影響與制約,在客觀的認識規(guī)律作用下學習、發(fā)展;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其他教學要素的活動也有極大的制約作用,因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
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選擇、組織的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學過程中各項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并得到身心發(fā)展的源泉。
教學設置是進行教學活動必須的用具、設備和場所。教學設置是教學活動的物質條件,對教學過程起著保證作用。
第二節(jié) 地理教學過程的結構
一、教學過程的本質
(一)教學過程的層次性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各教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了很多分過程。例如,社會對人才要求的具體化過程(體現在大綱對教學的制約作用)、教師使用教材和教具的過程、教師指導和管理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等等。這些分過程,分別處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中(見圖2-1),
圖2-1 教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層次
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第一層次起定向作用,即決定教學目的、任務的作用;第二層次起控制作用,即組織、調節(jié)教學過程的作用;第三層次起主體作用,即教學過程中為實現教學目的的基本過程。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
任何教學過程,都是由上述三個層次中的分過程結合而成的,因而這些層次的性質,也就構成了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
1.教學過程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和目的性在第一層次中,教學大綱反映了社會對教學過程的要求,并提出了教學的目的,因而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有目的的社會現象。
2.教學過程是可以控制的過程在第二層次中,教師,并通過教材、教學設置對教學過程加以組織、協(xié)調,使教學過程朝預定目標方向發(fā)展,因此,教學過程是可以控制的過程。
3.教學過程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過程在第三層次中,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在知識、技能、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發(fā)展,這是教學過程最后的結果和目的。在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包括學生自身的認識能力、心理素質、道德情感、行為習慣及生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發(fā)展過程,其中不僅有認識過程,也有心理和生理的過程。
(三)體現教學過程本質特征的途徑
在教學中要注意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征,這是保證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教學中體現教學過程本質特征的基本途徑有二:
1.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的社會性和目的性,是通過教師學習、領會和貫徹教學大綱的精神體現出來的;而教學過程之所以可以控制,更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結果。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控制與影響,即教師發(fā)揮的主導作用,是教學過程本質特征所決定的。
2.確立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過程,教學過程的這一本質特征要求必須確立學生學習發(fā)展的主體地位。因為在教學過程中,任何活動和分過程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的,而且,教學過程中的任何活動都必須符合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離開了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就無法實現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教學過程也就不再存在。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過程,在各分過程和活動中居主體地位。確立學生學習、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是教學過程本質特征所決定的。
二、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內容
對于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研究,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因此,研究內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從評價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角度,就要研究其在中學教育,以至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預見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發(fā)展為目的,則需要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結構及其發(fā)展、研究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研究地理學與教育學等相關科學發(fā)展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影響。本章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是為了適應提高中學地理教學質量及進行教學改革的需要,因而以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及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途徑為主要內容。
(一)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
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又稱中學地理學科特點,是指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過程的地方,包括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方法與形式等各方面。
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是教學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與地理學科特點相結合的產物。就以地圖教學為例,它正是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與地理學的特殊研究方法與手段——地圖,相結合而產生的。因此,研究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將有助于教師從中學地理教學實際出發(fā),運用教學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和原則,去指導教學工作或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
(二)研究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途徑
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是進行教學改革的中心任務,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要注意研究、探索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途徑。影響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因素很多,改進教學過程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例如,可通過教材、課程設置的改革改進地理教學過程,也可以通過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的改革來改進地理教學過程。本章將從教師教學活動出發(fā),研究如何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學活動,改進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途徑。
第三節(jié) 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特點
中學地理教學過程是由多種教學成分組成的復雜過程,它的特點表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以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等方面的主要特點,最為重要。
一、人地關系理論對地理教學過程的重大指導作用
(一)人地關系理論與地理教學的關系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它不僅影響著地理學的發(fā)展,而且對地理教學過程也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成為中學地理教學指導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
縱觀中學地理教學的發(fā)展歷程,地理教學過程無時無刻不受到各種人地關系理論的影響、制約與指導。例如,建立新中國之前,地理教學受到“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長期的影響;建國后的一段時間里,在批判“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同時,又受到了“唯生產關系論”的影響,只是在現代地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發(fā)展的基礎上,中學地理教學才樹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關系理論的指導地位。
(二)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的基本內容
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對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科學認識;谶@種認識而形成的觀念,通常被稱為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觀。主要觀點如下:
1.人類與環(huán)境都是物質的,是地球表層物質發(fā)展到現階段的產物。因此,它們是可以認識的,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可以認識的。
2.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各自按照自身的規(guī)律形成、變化、發(fā)展,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這是它們對立的一面;同時,人類又是起源于環(huán)境,并在環(huán)境中生存、繁衍和發(fā)展,與環(huán)境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又表現了人類與環(huán)境統(tǒng)一的一面。
3.人類與環(huán)境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建立了復雜的關系:
(1)人類從環(huán)境中得到必要的空間地域并獲取能量和物質,通過環(huán)境清除人類生存發(fā)展中產生的廢棄物質;
(2)隨著人類自身和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影響、改造環(huán)境的能力越來越大,而且這種影響、改造的程度和水平也越來越大;
(3)環(huán)境的自身發(fā)展及因人類影響而產生的變化,對人類的發(fā)展都存在著有利或不利的兩種趨向與可能,尤其是因人類影響而產生的不利趨向,日益嚴重,已引起全人類的關注與不安。
4.保證人類的不斷發(fā)展,必須認識環(huán)境和人類自身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利用這些規(guī)律促進人類與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
(三)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對地理教學的指導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關系理論對于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指導作用,是通過下面的途徑實現的: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直接影響著地理教學的目的與教學內容。根據這一理論,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地理環(huán)境,而且要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適應環(huán)境的自覺性與能力。這一理論對教學內容的影響,表現在以認識人地關系為線索的新型地理教學體系的出現,例如現行《高中地理》教科書及新編《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都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的基本思想。
由于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的這一變革,必然影響到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于是教學方法就要相應地改變過去單純傳授知識、以記憶地理事實為主的教學方法,探索、創(chuàng)立重視培養(yǎng)地理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利于發(fā)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形式上則需要靈活多樣,并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使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
由此可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對中學地理教學過程的指導意義是巨大的,它成為中學地理教學指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教學內容的廣泛性、綜合性和區(qū)域性
(一)教學內容的廣泛性
中學地理教學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知識涉及的地域范圍看,小到以縣為單位的鄉(xiāng)土地理,大到全球,甚至宇宙空間;從知識涉及的地理事物看,既包括非生命物質,也包括生命物質,既包括自然現象,又包括社會現象。這是一個內容復雜、范圍宏大的認識領域(見表2-1)。
教學內容的廣泛性,給中學地理教學過程帶來很大影響:
1、 廣博的地理知識易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形成完整的認識;有利于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同時,地理知識多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易于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與興趣。利用這一特點,就可使地理教學過程成為活潑、積極的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
2.地理知識的廣泛性,使地理教學易于與其他學科建立聯系,如,既可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聯系,又可與人口、歷史、政治等社會學科聯系。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這種學科間知識的聯系,有助于學科間知識的遷移,這是提高學生認識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必要條件。
3.廣泛的地理知識容易使學生機械記憶負擔過重,處理不當時,將會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研究、改善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記憶負擔;并教會學生正確記憶方法,重視培養(yǎng)地理記憶能力的工作。
表2-1 現行中學地理教材內容的知識組成及其相關科學
單元教材的名稱 |
知識內容 |
地球和地圖(中國地理);地球在宇宙中(高中地理) |
自然科學 天體和天體系統(tǒng);太陽和太陽系;地球的形狀和大;地球的運動;地球形狀、大小和運動特點的地理意義;地圖知識 相關的學科:地球概論、地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地形測量學 |
中國地理概述及中國分區(qū)地理中自然地理部分; 世界地理概述的自然地理部分;大洲自然地理; 地球的外部圈層及地殼(高中地理) |
自然科學 地形的特征及形成;氣候的特征及形成;河流的水文特征;土壤的類型及植被類型;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殼和地殼運動;地球上的生物;自然帶 相關的學科: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區(qū)域自然地理學、普遍自然地理學、地質學、天氣學、氣象學、水文學、土壤學、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生物學、生態(tài)學 |
中國地理概述及中國分區(qū)地理中人文地理部分;世界地理概述中的人文地理 部分;國家地理;人類的社會環(huán)境;人類和環(huán)境的關系 |
社會科學 自然資源;居民及人口分布;城市的發(fā)展及分布; 工業(yè)生產及工業(yè)布局;農業(yè)生產及分布;交通運輸業(yè)及其分布;環(huán)境問題; 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相關的學科: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工業(yè)地理學、農業(yè)地理學、交通地理學、普通人文地理學、經濟學、人口學、城市社會學、工業(yè)經濟學、農業(yè)經濟學、環(huán)境科學 |
(二)教學內容的綜合性
地理教學內容不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某一過程,比如物理過程、化學過程,也不是反映組成客觀世界的某一要素,比如人口、植物,而是從整體反映人類周圍的客觀世界——地理環(huán)境。這一特點,就是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
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教學內容反映了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各要素,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中,成為統(tǒng)一整體的客觀事實。例如,在大洲地理中,就是通過對各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地理要素的認識,并在揭示它們之間的聯系中,反映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在國家地理中,大多數的教學內容,是通過對該國自然資源、工業(yè)、農業(yè)、交通、人口及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析,并在揭示其間的緊密關系中,反映該國的地理特征的。
2.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綜合地理環(huán)境是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發(fā)展的產物,因此,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地理教學內容應反映這一客觀事實。例如,在反映地區(qū)自然地理特征時,必然要聯系到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而在反映人文地理特征時,則要重視自然條件對人類發(fā)展的作用。不僅如此,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關系理論在地理教學過程的指導地位,則保證了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綜合。
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綜合性特點,對教學過程的影響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的智力價值及認識方法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教學過程是發(fā)展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有力過程
由于地理教學內容從整體反映地理事物,因而有利于學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形成整體認識事物的綜合思維能力,例如,研究一事物時,就會從該事物各組成部分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去認識事物的整體特點。這種綜合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看問題的思想方法,因而對發(fā)展學生的思想品德也有一定作用。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挖掘教學內容綜合性特點所具有的智力價值與教育價值。